強對流天氣是氣象學上所指的發生突然、移動迅速、天氣劇烈、破壞力極強的災害性天氣,主要有雷雨大風、冰雹、龍卷風、局部強降雨等。強對流天氣來臨時,經常伴隨著電閃雷鳴、風大雨急等惡劣天氣,致使房屋倒毀,莊稼樹木受到摧殘,電信交通受損,甚至造成人員傷亡等。暴雨天出行該注意什么?1、行人避開落地廣告牌、變壓器、
“設道春來好,狂風大放顛。吹花隨水去,翻卻釣魚船。”這是唐代詩人杜甫描寫春季大風的詩句。遠在一千二百多年前,詩人所感受到的春天多大風,是符合氣候變化規律的。氣候資料表明,我國南北各地全年平均風速最大值很多出現在春季。春季正處于大氣環流調整期,大風現象多發。主要是因為太陽直射地球的角度有了變化,引起氣
進入春季,又到了惱人的楊柳飛絮期,那么如何做好防范呢?首先在外出時要做好個人防護,一次性防塵口罩、墨鏡、防護鏡、紗巾等均可起到有效遮擋飛絮作用。進行戶外鍛煉等室外活動盡量選擇在早晨、傍晚或雨后等飛絮較輕的時段。其次居家期間請注意關閉紗窗,避免飛絮飛入室內。最后,外出回來,可以用清水清潔面部,用生理鹽
冬去春來,乍暖還寒,歷來是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易發時節,又經常出現霧和霾天,我們應該如何保持呼吸道健康呢?1、多喝水春季氣候十分干燥,空氣粉塵含量高,人體鼻黏膜容易受損,而呼吸道病菌入侵人體,首先要通過的第一道關就是鼻黏膜,所以多喝水,讓鼻黏膜保持濕潤,就能有效抵御病毒細菌的入侵。同時,在這個干燥的季節,
面對冬春季的呼吸道傳染病,我們應該怎樣做好防護呢?首先,要提高我們自身的抵抗力。應該保持合理的膳食攝入、盡量不熬夜、保證足夠的睡眠和休息時間,避免過度勞累。平時要有適當的體育鍛煉,特別是在冬春季節,更要有適當的戶外活動,增強人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。其次,雖然冬春季氣溫較低,但我們還是要經常開窗通風,讓
霧和霾都是飄浮在大氣中的粒子,都能使能見度惡化從而形成災害性天氣,但是其組成和形成過程則完全不同。“霾”字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,古人的“霾”泛指了今天的“揚沙”、“塵卷風”、“沙塵暴”、“浮塵”等天氣現象,當時在中原的陜西、山西、河南、河北這些現象并不少見。霾本來是一種自然現象,隨著人類活動的影響,近
近日,受天氣影響,黃河下游多段出現流凌。只見冰塊順流而下、浩浩蕩蕩,場面堪稱壯美。而鮮為人知的是,流凌的“美麗外表”下卻往往暗藏“風險”。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防御局高級工程師張丙奪2月2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介紹,流凌是指每年冬春和秋冬過渡時節,河水開始結冰并形成冰塊,冰塊或兼有少量冰花隨
??霧在氣象學中原來并不算是一個很重要問題,只是作為一種天氣現象,而非氣象要素,因而霧季問題較少研究。但是,隨著社會經濟建設,特別是海陸空交通事業的迅猛發展,霧的重要性便變得明顯起來,因為大霧往往是引發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。我國確實存在氣候學意義上的霧季,如果霧季是指一年中相對多霧時段的話。不過,由于
寒來暑往,四季更迭。天氣慢慢變冷,人們紛紛穿上了厚厚的冬裝。冬季養生,可以參考以下五大原則。第一,起居護陽。作息方面要早睡晚起;衣著方面,要跟隨氣溫變化注意保暖。第二,適當進補。冬季對應的是腎臟,飲食要以補腎為主。可以吃一點黑米、黑芝麻等。再者,除了營養成分外,也要考慮到食物的溫度。冬季忌吃直接從冰
定義寒害主要指熱帶、亞熱帶作物在冬季生育期間溫度不低于0℃時,因氣溫降低引起作物生理機能障礙,導致減產甚至死亡的一種農業氣象災害。簡介寒害多發生在我國華南地區,該地區冬季常遭受冷空氣影響,造成強烈降溫,對香蕉、荔枝、龍眼、甘蔗、橡膠等華南主要熱帶、亞熱帶經濟作物危害嚴重。熱帶作物遭低溫侵襲而受的損害。
白露時節,秋風在降溫的同時,把空氣中的水分也吹干了,這種干燥的氣候特點稱為“秋燥”。白露開始,“秋燥”“秋乏”得防一波了。1、科學飲水定時多喝白開水、淡茶水等,以養陰潤燥,彌補身體損失的津液。可以選擇白天喝點淡鹽水,晚上喝點蜂蜜水。2、保持充足睡眠增加睡眠一小時,早睡早起,利于收斂神氣,使肺不受秋燥損
“眼睛看得見的危險都算不上危險”。這是戶外愛好者普遍篤信的一句名言,其本意指的是大部分災難都是在人們無意識狀態下發生的。這句話在“8·13”四川彭州山洪災害中得到了應驗。水災中逃生,有一系列原則,其中大部分都與生活常識一致,也符合人的本能選擇,包括“就高不就低”(水往低處流)、“就寬不就窄”(開闊寬廣的